![](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9572c2_0c36361c2c1f49058951c9cc115bae0d~mv2.png/v1/fill/w_980,h_539,al_c,q_90,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9572c2_0c36361c2c1f49058951c9cc115bae0d~mv2.png)
趁著靈感匱乏之際,我決定去看威廉·肯特里奇的展覽。在北美館展出期間,我聽到許多朋友的分享,心裡一直記掛著這個展覽。當我終於站在他的作品前時,直覺告訴我,這將是一個有價值的經歷,而結果也確實如此。
一開始,我就被他的逐格動畫深深吸引。動畫中,一個黑人不斷地擊碎手中的物品,這個反覆的動作立刻讓我聯想到某些學生們——那些不斷擊碎自己夢想、甚至毀滅親密關係的人。這讓我反思,人們經常說服自己當下的生活就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真的是我們的真實感受嗎?
這些動畫作品帶有威廉半自傳的性質,描繪了南非在種族隔離政策下人的屈從。當一群人的命運被強行定義、被規定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時,這種無力和被壓制的感覺在動畫那煩躁的音效中被放大。威廉以他的方式揭示了權威的暴力,這種暴力不只是肉體上的,更多時候是對心靈的壓迫。
“殖民主義並不僅僅滿足於控制一個民族,或將土著的頭腦清空,剝奪一切形式和內容。它以某種扭曲的邏輯,轉向被壓迫者的過去,將其歪曲、醜化並摧毀。”—— 弗朗茨·法農,《被詛咒的地球》,1961
隨後,我進入了一個展間,看到威廉畫的風景畫,上面用紅筆標滿了尺規記號,這些紅色的線條就像西方強權對待殖民者的象徵,那些鮮紅的筆跡像在修正和抹去「他者」的存在說:「你的存在是錯誤的。」這些作品紀念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年,以獨特的視角反思強權對殖民者心靈的扭曲,我格外震撼。
還有一個展間充滿了花的圖像,這讓我感到無比舒適。我感覺這些花象徵著威廉中年之後觸及的內心溫柔面。早期的作品較為激進然而後期的作品卻更多是向內反思。有一部他採訪自己的紀錄片,讓我想到我自己內在也經常上演第一人格與第二人格的鬥爭。
影片中威廉告訴另一個自己說:「我會超越你」,另一個威廉則冷靜地回應:「這很難,因為你讀過的東西我都讀過,甚至更多。」這種自我對話在某種程度上映射了權威與個人之間的對抗。威廉前半生以藝術對抗外在的權威,爾後覺察到體內其實也有一個權威者自我,確實,我相當明白:最會壓迫自己的就是自己本身。
威廉捍衛自己國家的人權與自由不斷讓我聯想到二二八事件。臺灣這塊土地並不陌生於自由受剝奪的經歷,但我們似乎忘記怎麼憤怒。他的作品提醒我,權威壓制和歷史創傷是不應該被輕易抹去或忽視。
展覽中有一部諷刺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動畫。畫面中,穿著芭蕾舞鞋的紅衛兵在被割裂的中國地圖上跳舞,畫面極為諷刺。中國作為曾經被強權殖民的國家,為了「超英趕美」,進行了對知識分子的批鬥和打壓。
我認為威廉的作品並非單純批判中國,他反而以同情的眼光看待這種因為受辱和恐懼而導致的自我傷害和社會分裂。這種批判與反思並不是單指中國,而是對一切試圖以暴力控制他人的體制。
“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體系都有其自身的集體心理。在經歷巨大壓力的時候,例如戰爭或革命,這種集體心理可能會以壓倒性的力量爆發,衝破文明的屏障,並在人民的集體潛意識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卡爾·榮格,《現代人尋找靈魂》,1933
有時候,療癒是一個歪曲的過程。受挫後重新站起來的姿態本就不盡理想。中國渴望「超英趕美」的急切,源於被瓜分的恐懼,而這份恐懼依然潛藏在中國人民的集體潛意識中。
有趣的是,過去受辱的中國如今成為強權,媳婦熬成婆一樣如今正孤立著臺灣。威廉的一幅大型水墨畫,上方寫著「mom put your soul away」這樣的文字。這讓我聯想到中國與臺灣說不清道不明關係,這或許也是臺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呼喊。也許,我們在這個立場上可以達成共識,也許,我們目前也足夠憤怒,但這個憤怒可否持久?可否成為某種行動?願意像威廉一樣,學成歸來後為自己的故鄉發聲呢?我們究竟在行動上有多在意這塊地土呢?
同受壓迫,誰又願意回到受壓迫的故鄉?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