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母女》與母親和好就是與自己和好

作家相片: 婷師婷師

已更新:2024年9月29日



這是今年過年我與母親一同合作的新年插花,覺得對題就這麼放上了!




“母女關係充滿象徵意義;母親既是愛的象徵,也是壓迫的象徵,代表著源頭與限制。對於女兒來說,試圖確立自我主體性往往意味著挑戰母親這雙重象徵角色。” — 露絲·伊瑞葛瑞,《他者之鏡》,1974




在教書的日子里我發現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有一份不可告人的糾結,特別是作為女兒,這場纏鬥是更往死裡去的,裡頭的愛恨糾葛拉出一條脈絡都可以拍成好幾個系列的民視八點檔


這是男人難以理解的,做女兒的人,我們愛著母親又同時討厭母親,我們渴望取悅這個女人但總是以失敗收場,後來發現錯的不是方法而是性別本身,於是我們斷絕關係嘗試重視自己,但好景不長,當母親過不好的消息流進孩子們耳裡,淌著眼淚奔赴而去的,終究是那個被認為不夠好的女兒


有些女兒一生沒有等到母親一句:生女兒真好,隨著母親的眼光方向望去是那位連頭也不回的男人

做兒子就應該展翅高飛,做女兒則應該與母親同步。

可是如果女兒也有成為戰士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安放?這種苦楚男人不會懂,甚至還會以指導者姿態地管教說:那就只是一個生你的人。糾結什麼?

「那就只是一個生你的人」多麽薄情的一句話,女兒說不出口,甚至連想也不敢


這份情愛糾葛到底何時了結,我見過纏了一輩子的、也見過出社會就好多的,但沒見過不纏鬥的,有的話也是出於面子問題沒說,我也見過這樣的枷鎖長在兒子身上的,但比較少見,兒子們喊苦我也不一定全部認證,畢竟多數男人,叫他們承受一公克的情緒壓力,他們寧可硬舉200公斤的槓鈴


母愛裡頭的犧牲,是我們傳唱的,而犧牲背後的控制卻是我們不說的,這個不說,代表我們有底線,道德意識還能壓制住人性毫無節制的自私,這是好事情。但反人性的行為積累多了總會出問題的。當每個人都在誇談母愛的善面,無形中我們在暗示母親是辛勞的,我有時候會想:這種氛圍是不是讓父親逃避了某些照顧的責任?甚至當小學生捲著紙做康乃馨,被學校活動強迫用粗糙的筆跡寫著,我愛媽媽時,某些孩子的真實心聲不是這樣的。每年的母親節活動都像在提醒沒有感受過母愛的孩子:「你不配這樣的愛!」

儀式感總會稀釋掉真誠。


然而,我算是幸運的女兒,我感受得到母愛、也與我媽媽宛如閨蜜般的相處,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無話不談也尊重對方界線!但我可以同理沒有感受過母愛的辛苦,因為在我生命的前半段我與家庭的關係可謂是腥風血雨。(感受不到與對方有沒有給予不一定有關,有時是自己感受器出了問題)


我與我的母親是相當不同的女人,母親學音樂,我學美術,看似都跟藝術有關,但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在我的經驗裡完全是不同語系。我們特質上的落差為我們的戰爭留下一道伏筆,舉一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過農曆年的時候我們買鮮花來插花,我們設定的主題是「雅緻的喜氣」,母親負責購入花材而我負責插花,而他憑著一股不知從哪來的靈感即興買來一堆鳳梨花與五爪木,有插花的朋友知道這些很有張力的花材是很難雅緻起來的,這時候母親會很驕傲地告訴我逛花市途中她改變了主意,決定要走「生氣盎然叢林風」給我出難題。


惜才如我,邊生氣邊用上了全部的鳳梨與五爪木,試圖在叢林中探詢一絲雅緻的可能,然後插出了一個四不像。


我會冷漠的說:下次不要亂更變主題,母親說:你好不輕鬆


這是一個可愛的發生在去年的小故事,但我想用他說明在我的成長過程當中,我的母親因為看不懂我的特質,她無心的評論在兒童的我心中等同於否定,不知道有沒有聽眾跟我一樣,當自己的行事風格跟家人有巨大的落差時,你的自我認同過程會比較辛苦


母親喜歡探索、我喜歡探究;母親喜歡當公主、我喜歡當戰士;母親喜歡彈性、我喜歡秩序;母親喜歡觀察野地的木瓜、我喜歡探討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除了藝術是我們唯一的共通點之外,我們難有交集。


「不合就分開呀!」那是朋友之間的做法,母女關係卻不能這樣搞的,因此創造了糾結。

這樣的孩子為了長出自己的主體性,在童年與少年期間就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去證明母親的生活方式有錯,俗稱:叛逆,以此來建立自己主體性的安全感,而那些方式都是很暴力的也是我不願意在節目上講的,我只能說我母親書架上全部的教養書都是為我而買,她掉的眼淚如果有一公升大概有半桶是我的債。


但母親的不理解我無權責怪,因為說實在如果換成我當自己的媽媽,我應該會想把自己掐死。

認清我與母親的不同是一個層次,而如今覺得媽媽很可愛則是另一種層次。我來到這個層次關鍵在於我媽也是一位願意調整自己的人,我很幸運。我明白不是每個生命都如此幸運。然而很奇妙的是,我人生中最困擾我的人際問題,答案都藏在與母親的關係裡。因為與母親和好就是與自己和好。

 

否定母親的那段日子讓我在感情上特別不順利。比方說:我喜歡的男生,他們都喜歡可愛的女生。但我最大的特色不是可愛,而是獨立,所以常被嫌棄沒有努力小女生的感覺。


我曾被喜歡的人評價是:妳要有點瑕疵讓人有入口去愛。我做不到,瑕疵讓我不適,因為那是我用盡一生極力避免與我母親相像之處。我媽是一個即興又輕鬆的女人,她的人生哲學是60分就好。而我,我是一個可以100為什麼要99的人,我甚至沒有辦法純粹的去一家咖啡廳喝咖啡,我總想帶個筆電再出幾份學習單,讓每一刻都有意義。我無法放鬆,而無法放鬆的女生可怕死了,於是我的外表看似柔情似水,許多男人一開始著迷與我約會,等到我開始分享我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看當代藝術意識形態,回家發現對方開始已讀不回我就明白,嗯,我的入口又堵住了!


曾有真誠的男人曾告訴我:這樣會捅破了男人的自尊心,我光是站在他們旁邊呼吸都刺耳到難以忽視,這幾年,我不斷檢視自己,而我在母親身上找到我需要的平衡。


母親告訴我要學習像貓一樣,每天無所事事曬太陽、看小鳥、睡懶覺,因為活著是為了體驗。

從那天起我嘗試練習無所事事,對我來講真的很難。我刻意緩慢咀嚼食物、提早一站下車散步回家、跟我媽一起曬太陽、看書看到睡著就直接睡到隔天。在這當中我發現我是一個經常在憋氣的人,而當關注著自己身體的感覺,我竟然有一種很宗教式的被一股力量愛著的奇妙感受,陽光曬溫了我的臉頰,我能聽到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喜歡你。這是我最想從我母親口中聽到的一句話。


當然,我的感情問題我還是沒有得到解答,但至少我學會了讓自己放鬆,過平衡又合理的生活。


有少女來信:別人家裡給的是力量而我的家給的是課題,我想妳一定特別辛苦。我覺得其實每一個人家裡給的都是課題但也都有力量。有時候把課題處理完才能看到力量,處理的過程會非常不舒服但請不要放棄,我覺得很值得這麼做,不是為了母親而是為了完整自己。


這集不談孝順,這一集獻給女兒。




2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