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的完美日常》演繹了自由的真相

作家相片: 婷師婷師

已更新:2024年10月8日



那天我去觀賞了一部2023年電影,由德國導演文·溫德斯執導《我的完美日常》最近剛好在閱讀存在主義的理論,兩者有許多對應,我逐漸明白能看哭的觀眾,特別是男性,都是成熟深刻的少數人......




“人不是他所擁有的,而是他所選擇的。”—— 沙特(Jean-Paul Sartre)



以虔誠的態度度自己的每一日 主角平山所呈現出來的日常,近乎是一種儀式

在他人眼裡他的社會身份極不起眼,不會有任何一位青年渴望成為的那種模樣,然而,平山也明白他人的看法,卻選擇與這樣的想法保持距離,並不嵌進心裡


平山盡心盡力完成社會所託付的任務,在他心底深處有一個很穩固的東西明白:這些眼光並不能傷害到他的尊貴完整


生活的樣子全是自己的選擇,而他主動選擇並承擔起責任

因此得自由


這份自由並非財富自由,而是靈魂裡的踏實。被體現在:對音樂的愛情上、閱讀的習慣上、攝影技術的摸索以及仍然對戀愛感到慌張的誠實裡。你會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將平山推向如此的日常?


就像我們看見在意的對象做出某些在我們世界觀定義中是自毀行為時,我們會升起的那一種疑惑、不捨與在意,然而


「每個人做一件事絕對有『非這麼做不可』的理由


或許我們都太糾結於歷史,也太過嚴肅看待未來...

電影中「下次是下次,現在是現在」平山對外甥女如此建議著

需要多少日子、歷經多少無常才可以悟出這樣的道理,我反覆思量這句話的重量


過去無法改變,未來亦是莫測

只有當下可控,當下才可以反應,所以我們也只能為當下負責

我們總難以真正明白「自由」到底蘊含著什麼,而我的完美日常裡卻完美演繹了自由即活在當下這個概念


存在主義書裡所談的自由與責任仍然令我感到抽象,然而電影與文學總是描述得最好,自由便是:

在每一個天色未亮的清晨、例行的洗漱、澆花養植、套上制服、身後背著東京公廁的字符、戴上鑰匙、掛著平靜微笑、投幣一瓶罐裝咖啡、仰頭望天準備上工,行駛出巷口後看見了晴空塔,播上經典的那幾首歌......


自由的真相原來並不燦爛,自由是心境、是日子、是眼神裡的情緒

叫做「感恩」


有了感恩,生活中的例行公事便成信仰中的儀式,這樣的境界宛若修行

能夠領悟者,可能已踏上了半條自由之路


從認為自己什麼都辦得到的二十歲

想過上人人稱羨生活的二十五歲

到驚覺一切的認知全是被他人所建構的二十九歲

明白無常才是生命的基底,因此對苦難反應的吃水線變高了


自由的真相原來並不燦爛,但

若在限制底下還能擁有自己喜愛的朋友、熟悉的那幾首歌、可以想念的人母親

日子便多麽值得感恩


三十的我已明白:我的日常在外人眼裡簡直他媽爛透了但,

我愛它們


“存在先於本質。”—— 沙特(Jean-Paul Sartre)


4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